驯鹿逐苔而栖,我们又将去向何方?

合上迟子建的这本书,我听到了来自山林的风声、鹿铃声和一个民族悠远的叹息。
如果让我推荐一本今年读到的最具“生命力”的书,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迟子建的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。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,它更像一首由一位年迈的鄂温克族酋长女人吟唱出的、恢弘而悲壮的民族史诗。
故事以“我”这位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自述展开,娓娓道来这个位于额尔古纳河右岸、与驯鹿为伴的鄂温克族部落,近一个世纪的跌宕起伏。你能读到爱与死亡,读到神圣的萨满信仰,读到人类与自然最原始、最深刻的联结。
最打动我的,是书中无处不在的“灵性”。 在迟子建的笔下,万物有灵不再是一句空话。风声、流水声、鹿铃声、篝火噼啪声,共同构成了故事的背景乐。一棵树、一只驯鹿、一座希楞柱(帐篷),都承载着情感和记忆。我们随着部落一同迁徙,看着他们“驯鹿逐苔而栖,人生逐梦而居”,那种与自然共呼吸的生存方式,带给久居钢筋水泥森林的我一种巨大的震撼和深深的向往。
然而,这首史诗的底色是苍凉的。现代文明的铁蹄不可避免地踏入这片纯净的山林。树木被伐,铁路铺就,部落的年轻人被山外的世界吸引,古老的生存方式难以为继。书中最令人心碎的,莫过于那种在时代洪流面前,个体与民族的无力感。你眼睁睁看着一个鲜活、独特的世界一点点消散,却无能为力。
这本书于我而言,是一面镜子。 它照见了我们现代人生活中早已缺失的部分:对自然的敬畏、对传统的坚守、与万物共情的温柔,以及一种更为纯粹的生命力。合上书很久,我仿佛还能听到来自大兴安岭的风声,它像是在追问:驯鹿知道逐苔藓而栖,我们在追逐繁华与现代化的路上,又是否迷失了灵魂赖以生存的“苔藓”?
这是一本值得慢慢读、细细品的书。它会让你的心安静下来,然后,生出无限的感慨与思念。